
10月31日,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團隊出品的紀錄短片《一定要聽一株草的尖叫》正式上線。這是“尋找素人寫作者”系列紀錄片的首部作品,記錄來自廣東東莞的素人寫作者、燒烤詩人溫雄珍的故事。目前已在微信視頻號、抖音、微博等社交平臺推出專屬紀錄片賬號“嶺南視頻”。

東莞素人寫作作為新大眾文藝的文學(xué)現(xiàn)象和典型樣本,被視為社會轉(zhuǎn)型的縮影,為新時代文學(xué)發(fā)展提供了實踐樣本。該系列紀錄片共有26集,每雙周更新。據(jù)了解,還將有更多東莞素人寫作者在屏幕上被看見,被關(guān)注。
“他們,也是我們”,“尋找素人寫作者”開篇引發(fā)共鳴
作為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出品的“尋找素人寫作者”系列紀錄片開篇人物,溫雄珍在東莞打工35年,白天擺攤,夜晚在燒烤店兼職做服務(wù)員,近期出版的詩集《在炭火上安居》,收錄了她多年在生活縫隙中寫下的詩歌。這些詩歌源于打工者的日常,帶著底層生活的質(zhì)感與思索。詩集中的另一句詩,“一定要聽一株草的尖叫”,成為影片標題,也成為系列紀錄片的宣言——聽見尖叫,也聽見寂靜之聲。

紀錄短片以詩歌為主線,以“草”的意象貫穿始終。“草”既呼應(yīng)了溫雄珍的筆名“寂寂秋草”,也是其人生的寫照,更是與她一樣的萬千勞動者的形象:“生活最灰暗的時候/我看見房頂上有一株草/草已枯萎/卻比嫩綠時站得更直”。

“沒有人能從那場炙焰中把你解救出來,除非你找到了那把梯子?!闭煞蛟庥鲕嚨湥鬯樾怨钦凼趧恿?,溫雄珍迎來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。此后好多年里,這位小學(xué)未畢業(yè)的東莞務(wù)工者,一個人帶三個娃,撐起了整個家。她白天開服裝店,晚上到燒烤攤打工。每天忙碌到深夜十二點,沒有一分鐘停歇。

甚至,在人生最至暗的時刻,溫雄珍一度曾在東江水邊產(chǎn)生了輕生的念頭。然而放不下的兒女還是牽住了她。很多年后她在詩里寫道:那一夜,雨水在江面織黑色的花朵/你抱著死亡,仿佛只是一刻/又似乎過了很久/你喝停了體內(nèi)廝殺的兩個人/并把其中一個放在水花上/默默看她消亡……

如此艱苦的日子,依舊沒有壓垮溫雄珍,因為她炙焰中找到了那把“梯子”——詩歌創(chuàng)作,也學(xué)會了在炭火上安居。詩歌成為她生命與靈魂的救贖,那里不僅有個人的故事,也有蕓蕓眾生的悲欣。正如影片最后,溫雄珍說:“我寫路過的乞討者,寫愛笑的掃地阿姨,寫善解人意的可憐鄰居。他們,也是我們?!?/p>

為此,紀錄片導(dǎo)演以極簡視聽語言捕捉這位“燒烤詩人”在城市夾縫中的微光與堅韌——她一邊謀生,一邊寫作。這種與紀錄片主題“素人”相呼應(yīng),無須復(fù)雜的鏡頭語言,只用素人的原聲、素人的作品和簡單清晰的故事線分章的拍攝剪輯,卻捕捉到了那些藏在謀生縫隙里的文字微光,那些日常煙火生活中的溫?zé)崤c悲憫,從而觸達每個人的生活共鳴。

這種共鳴在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微信號推文和“嶺南視頻”的眾多留言中,有著更直觀的答案,因為“他們,也是我們”。
“露出一身硬骨”,東莞素人寫作更像平視式紀錄
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寫作平臺由東方早報、澎湃新聞創(chuàng)始人邱兵發(fā)起,聚焦非虛構(gòu)寫作與素人寫作,在內(nèi)容策劃、出版和傳播上形成獨特積累。上線2年來,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匯聚了葛兆光、羅翔、羅新、余秀華、陳年喜、胡安焉等眾多創(chuàng)作者。
本次“尋找素人寫作者”系列紀錄短片是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團隊在推出寫作平臺、圖書和播客之后,首次聚焦視頻IP,并推出“嶺南視頻”。

“尋找素人寫作者”系列紀錄片以廣東為起點,講述平凡人的英雄主義。廣東是中國制造業(yè)與移民文化的交匯地,孕育了獨特的“打工文學(xué)”。在這里,保安、保潔員、服務(wù)員等素人寫作者綻放光芒,新大眾文藝百花齊放。


特別是東莞這座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,“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時代象征,它既是中國制造業(yè)的縮影,也是無數(shù)普通人夢想、遷徙、勞作、堅守的舞臺”,同樣孕育出許許多多像溫雄珍、王瑛、曾為民、胡云、唐春元、章新宏、沈漢炎這樣的素人寫作者。
用“天使望故鄉(xiāng)”發(fā)起人邱兵的話說:他們的創(chuàng)作手法與上世紀90年代的“底層敘事”并不完全一樣?!按蚬の膶W(xué)習(xí)慣把人物塑造成受害者,以便讓讀者產(chǎn)生道德上的同情,而溫雄珍們的表達,更像平視式紀錄。”

據(jù)悉,東莞素人寫作現(xiàn)象與寧夏“西海固文學(xué)現(xiàn)象”、湖南“清溪文學(xué)村莊現(xiàn)象”并列,為新時代大眾文學(xué)注入新的生命力?!盁驹娙恕睖匦壅涞摹对谔炕鹕习簿印啡脒x了中國作家協(xié)會2025年度“作家定點深入生活”項目,“清潔女工作家”王瑛的非虛構(gòu)《擦亮高樓》入選2025年中國作協(xié)重點扶持項目“奮進新征程、書寫新史詩”主題專項。二者皆是東莞聯(lián)合花城出版社打造的“新大眾文藝叢書”的首批成果,均真實記錄了工業(yè)城鎮(zhèn)的復(fù)雜面貌與個體奮斗歷程,是時代變遷的生動注腳,也共同成為東莞新大眾文藝的代表作。

在詩集《在炭火上安居》中,溫雄珍以身邊人和事為切入點,通過捕捉細膩意象,以敬畏、善念、憐憫為主線,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人性本真與現(xiàn)代社會的多元生存境遇。她用熾烈的文字照亮灰燼下的生活,展現(xiàn)生命在困頓中的堅韌與詩意。

正如紀錄片結(jié)尾中溫雄珍的詩句:“我已褪去柔弱的部分/露出一身硬骨/你看風(fēng)吹過來/不再彎腰和匍匐”。如今的她,生活一天比一天好。手頭逐漸寬裕,大女兒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(xué),畢業(yè)后在深圳當老師。老二收入穩(wěn)定,老三也上大學(xué)了。放眼望去,“生活里滿是開心的事情”。

但她依舊守著一家童裝店,午后趕往燒烤店操勞,日子在忙碌中匆匆流轉(zhuǎn)??稍俜泵Φ拈g隙,詩歌仍是她安放靈魂的角落。她依舊以自身與周遭人的浮沉為墨,將生活的艱辛與骨子里的韌性織進詩行,靜靜書寫著打工人世界里,那些樸素而閃光的美好。

因為她并沒有想過“我要變成詩人然后出名”,而是“我必須記錄,因為不記錄,我會被這一天徹底吞掉”。真正讓她開心的是,她有更多的時間去寫詩,她寫的詩也一天比一天好。

(文 沈漢炎)
上一篇:11月1日零時開始,你家可能被“點名”!全國1%人口抽樣調(diào)查來了→
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