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的一紙內部通報,王騰徹底破圈了。
不到四十歲、職級已達21級的中國區(qū)市場部總經理,被譽為產品開發(fā)、市場開拓、品牌營銷樣樣精通的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,王騰的人生仿佛開掛,卻因為“泄露公司機密信息”和“存在利益沖突”被辭退。令人唏噓。
王騰成也雷軍,敗也雷軍。
雷軍引領的“網紅高管路線”,為王騰這樣的“網紅高管”提供了施展的舞臺。企業(yè)高管千千萬,能在網上玩得風生水起的,不過寥寥數(shù)人,王騰是其中之一?!翱弧彪m然及不上董明珠、余承東和自家老板雷軍,卻也不遑多讓。實際上,網友確實經常拿王騰和雷軍的關系玩梗,甚至玩得挺過火。
早年就有“王騰有大帝之姿”登上熱搜,這個梗出自著名的網絡小說《遮天》。書中的王騰天子卓然,其父引以為傲,每次出場都要來句“吾兒王騰有大帝之姿”。這不禁讓人聯(lián)想王騰是雷軍愛將、“小米太子”的江湖傳聞。
“太子”不必當真,但“愛將”是可信的。王騰不僅是雷軍親自面試招募的,還忠實地踐行了雷總身體力行的“網紅路線”。不過,和雷軍親民但不失穩(wěn)重的人設相比,王騰更為大膽活躍。擅長玩梗,敢叫板競爭對手,更具原生態(tài)網紅的氣質。這和企業(yè)高管的身份多少有點違和。從雷軍和王騰的網上互動中,也頗可看出些端倪。
去年4月,王騰在短視頻平臺承諾“抽取紅米turbo3首銷用戶送出SU7一年使用權”,反響熱烈。有留言“王騰,你完全有能力出去單干的”。這只是普通網友“挑事”,倒也無傷大雅。然而,這位網友的頭像正是小米創(chuàng)始人雷軍。更耐人尋味的是,王騰竟然回應了:“雷總別試探了,我會好好工作的”……
或許這次互動并無深意。那位用了雷軍頭像的網友并不是雷總的小號,王騰的回應也只是順桿子活躍氣氛。但這也不是唯一的“示警信號”。去年8月雷軍的確在直播中“敲打”了王騰,“打擊點”正是“泄密”。
那次直播中,談及了小米內部管理制度嚴格,雷軍說“除了我們騰總(王騰)動不動泄密被罰款以外,我的口碑還是可以的”。不僅是“泄密被罰款”,而且是“動不動泄密被罰款”的累犯。
雷軍沒有冤枉騰總,王騰確有泄密的“前科”。網上可以查到的就有兩起:
2022年,他因為提前泄露K50發(fā)布時間被罰過5000元。
2023年,他在酒局上泄露了小米13Ultra的機密信息。
此外還有一些難辨真假的江湖傳聞,事都不算大。圈內也一直有騰總“愛顯派”的風聞,尤其是“酒后吐真言”。
“愛顯派”固然有個人性格的因素,但也是職業(yè)風險。企業(yè)高管成為品牌的主力代言,意味著親自操盤公關業(yè)務,成了半個媒體人。媒體最想要的是什么?當然是爆料了。你有料還不夠,還得敢“爆”。這在雷軍這樣的“頂流頭部”身上問題還不大,媒體能有采訪雷總的機會就受寵若驚了,要求不能太高。但王騰畢竟不是雷軍,對媒體的“統(tǒng)治力”相差甚遠。出于維護媒體關注的考慮,確實需要“顯擺”。習慣成自然,就成了“泄密”的風險點。至于“利益沖突”,品牌一把手親自管公關,大筆公關費用予取予求,別說親朋故舊的請托,就是幾年經營后的哥們朋友,也難免人情世故。水至清則無魚,這是很難徹底清理的灰色地帶,可大可小。
所以,這回王騰出事,雖是意料之外,卻在情理之中。高管不好當,網紅也不好當,“網紅高管”風險加倍。
王騰的“泄露公司機密信息”和“存在利益沖突”,究竟有多嚴重,無從得知。禍闖的肯定不小,否則不至于趕在紅米新品發(fā)布在即的時間節(jié)點上爆雷。
王騰事后回應“很慚愧跟大家說聲抱歉,過去犯了一些錯誤,接受該有的代價”,態(tài)度很誠懇。雷軍則是一言不發(fā),打卡健身。這場不愉快的“分手”,目前看來還算體面。
對王騰,雷軍是提攜了,也提點了。愛之深、責之切,無可指摘。但是,作為高管網紅化的開山鼻祖,雷軍應該有所反思。
企業(yè)高管直接當“網紅”,成為對外交流的主力,本身就是難度系數(shù)很高的操作模式。高管和網紅的角色沖突,潛在的風險始終存在,只是被雷軍成功破圈、躋身“頂流”的明星光環(huán)遮蔽了。
自打雷軍成功打造網紅形象,小米的品牌形象、市場營銷,都和雷軍的個人IP深度捆綁。雷總開微博、上直播,頻繁出鏡、妙語連珠,雷總的親民形象為小米帶來了不少“IP紅利”,甚至成了一種路徑依賴。不少國內的企業(yè)家、企業(yè)高管都競相效仿。企業(yè)高管在網絡上高度活躍,甚至可以說是一種“中國特色”。
喬布斯、黃仁勛等歐美明星企業(yè)家,出鏡率也遠沒有雷總、滕總、董小姐高,更沒有事無巨細樣樣上網的高頻互動。在企業(yè)公關活動中,歐美明星企業(yè)家更多地是扮演令人印象深刻的“客串演出”角色,而中國的網紅高管則是成了企業(yè)公關的主力。坦率地說,我們的企業(yè)高管用力過猛,越位了。
企業(yè)家和高管作為企業(yè)“話事人”和“門面”,在企業(yè)公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但是,“網紅路線”并非無往而不利,副作用正在迅速發(fā)作。
近年來,走網紅路線的企業(yè)家、企業(yè)高管翻車的不在少數(shù)。董明珠和孟羽彤的決裂、百度“霸道總裁”璩靜的翻車,都引發(fā)了大面積的圍觀。華為“余大嘴”的“遙遙領先”,被玩成了網絡熱梗。這些堪比娛樂圈熱點的企業(yè)八卦,紅是紅了,卻是“黑紅”的紅。
即便是雷軍本人,這兩年也惹了不少的風波,“路人緣”大不如前。雖然幾次遭黑,都不是雷總的責任。但是,“人紅是非多”,對企業(yè)的正面形象不是加分項。
中國網民對企業(yè)家打造個人IP,始終抱有矛盾的心態(tài)。一方面,樂見這些大老板展示親民風格;另一方面,又總覺得企業(yè)高管走網紅路線有不務正業(yè)之嫌。隨著企業(yè)高管網紅化成了爛大街的套路操作,親民路線的新鮮感不復當初,審美疲勞越來越多,找茬挑刺的情緒價值追求逐漸占了上風。翻車風險因此大大提升?;ㄥX請的品牌代言人可以換,老板親自當品牌代言人怎么換呢?網紅高管反而成了企業(yè)公關的軟肋。
本來是老板親自下場給企業(yè)公關吶喊助威,現(xiàn)在更多的是老板網上翻車、各部門窮盡洪荒之力“擦屁股”。這真的好嗎?
就像這次騰總出事,小米的公關、法務高低得加幾天班?企業(yè)高管的網絡關注度太高、與網絡輿論的互動太頻繁,“言多必失”的風險無法避免。
小米“高管網紅化”、“雷軍品牌化”的公關路線,可以理解。中低端市場起家的大廠,大打親民牌是很聰明的選擇。但是,用力過猛、捆綁過深,終遭反噬。“小號雷軍”的王騰沒把握住,雷總本人又能走多遠?個人能力、職業(yè)素養(yǎng)、江湖經驗有高下,但是民意難測、輿情多變,終究不是公關達人的一己之力能把握住的。更不用說企業(yè)內部管理制度、復雜的內部關系和企業(yè)高管過度曝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,“人紅是非多”不僅對外,對內也一樣。這其實是更深層次的問題,甚至比“言多必失”的翻車風險更大。
騰總翻車,是對小米的警示,也是對中國特色“網紅高管”的警示。企業(yè)話事人和企業(yè)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劃分要清晰,專業(yè)的事交給專業(yè)的人,不僅有專業(yè)性,也是風險隔離。企業(yè)家不必故作高冷,但也不要過度熱衷網絡曝光。人設和IP的流量為企業(yè)帶來的不只是紅利,還有風險,是萬萬不能忽視的。
上一篇:電動車電池衰減到底有多快 中國特斯拉Model Y車主曬圖:3年17.5萬公里 電池健康度94%
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