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3日,在前一天股價“一字板”漲停的背景下,當天立訊精密再度沖擊漲停。
據統(tǒng)計,最近一周立訊精密股價最高漲幅超過了29%,市值最高更是暴漲超過了1100億元。進入九月份以來,立訊精密股價漲幅接近40%。
前有工業(yè)富聯(lián)股價暴漲,后有立訊精密股價狂飆。
果鏈龍頭們,究竟為什么會被市場認可,其股價飆升背后的邏輯是什么?能否支撐立訊精密、工業(yè)富聯(lián)目前的估值?
實際上,其股價暴漲背后,是和一則重磅合作有關。
此前,《上海證券報》援引了The Information報道,OpenAI與立訊精密簽署協(xié)議,將共同打造一款消費級設備,這將是OpenAI第一次AI硬件嘗試,而立訊精密則會成為這款設備的第一個中國合作商。
示意圖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立訊精密對外的標簽一直都是“果鏈巨頭”,從財務的角度,今年上半年超過70%的營收都來自蘋果這一家公司。和蘋果的深度捆綁,讓立訊精密從營收10億元出頭的電子消費代工廠,一步步成長為如今年營收超2500億元的消費電子巨頭。
然而,體量快速增長背后,立訊精密嚴重的“蘋果依賴癥”也一直被詬病,尤其“果鏈”企業(yè)的遭遇,讓市場一度對立訊精密等企業(yè)都望而卻步。
為了消除企業(yè)對大客戶的依賴,立訊精密也一直在尋找除消費電子以外的第二增長曲線,例如發(fā)力新能源汽車。財報顯示,今年上半年立訊精密的汽車互聯(lián)產品及精密組件實現(xiàn)營收86.58億元,營收占比為6.95%。
從整體規(guī)模來看,新能源汽車板塊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規(guī)模性,但和消費電子978億元的營收、78.55%的營收占比相比,汽車互聯(lián)產品及精密組件業(yè)務的體量仍然較小。如今,立訊精密牽手OpenAI共同打造消費級設備,這會否成為立訊精密新的增長曲線?又能否緩解立訊精密的“蘋果依賴癥”?
“時機”已到
選擇大于努力,選擇正確的方向永遠比埋頭苦干更加重要。
回頭看立訊精密的發(fā)展歷程,其之所以能成為如今的消費電子巨頭,跟此前兩次正確的選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立訊精密的創(chuàng)始人王來春,曾在1988年進入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工作,這是富士康在大陸開設的第一家工廠。10年后,王來春在工廠已經做到了課長位置,這也是富士康大陸工廠能達到的最高職位。
但王來春并不滿足于此,1999年其從工廠辭職,隨后收購香港立訊開始獨立創(chuàng)業(yè)。
起初,香港立訊的業(yè)務以電子連接線、連接器等電子產品為主,老東家富士康老板郭臺銘在此時伸來了援手,其將富士康消化不完的訂單給了王來春,后來還直接入股了立訊精密。
立訊精密招股說明書顯示,郭臺銘的弟弟郭臺強旗下的富港電子,是立訊精密的第三大股東。現(xiàn)在往回看,接受富士康的幫助并被其入股是立訊精密作出的第一次關鍵選擇,也是正確的選擇。有了富士康的幫助,立訊精密快速發(fā)展壯大,營收從2007年的3.51億元飆升至2010年的10.11億元。
立訊精密
2010年,立訊精密成功登陸深交所。上市后,王來春不再滿足于只做富士康完不成的訂單,于是其將目光放到了手機巨頭蘋果身上。
2011年,立訊精密收購了昆山聯(lián)滔60%的股權,順利切入蘋果供應鏈,獲得了ipad連接線訂單;2016年,立訊精密收購蘇州美特,切入聲學領域,開始為承接蘋果AirPods訂單做準備。2016年9月,蘋果推出新款無線耳機AirPods,由于AirPods對工藝的極高要求,前無線耳機代工廠臺灣英業(yè)達在良品率上遲遲達不到標準,于是立訊精密抓住了這個機會,在通過把良品率提升到接近100%后,順利地從英業(yè)達手里搶來了AirPods的訂單。
對于立訊精密而言,主動切入蘋果產業(yè)鏈是其第二次關鍵選擇,而這一選擇自然也是正確的。在切入蘋果產業(yè)鏈后,隨著業(yè)務來往越來越緊密,立訊精密承接的訂單越來越多,體量相比于承接富士康業(yè)務時上了一個大臺階。
從最直觀的營收和凈利潤來看,在2010年還未切入蘋果產業(yè)鏈時,立訊精密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0.11億元和1.158億元;來到2024年,立訊精密的營收和凈利潤已經增長至2688億元和133.7億元,僅蘋果帶來的營收就達1901.39億元。
如今,立訊精密或許將要迎來其發(fā)展史上的第三次重要轉折點。近期,有消息稱,OpenAI與立訊精密簽署協(xié)議,將共同打造一款消費級設備。根據媒體報道,目前這款設備仍處于原型研發(fā)階段,被設計為口袋大小的便攜形態(tài),搭載先進的上下文感知系統(tǒng),并深度整合ChatGPT背后的大語言模型。這款設備將是OpenAI第一次AI硬件嘗試,而立訊精密則會成為這款設備的第一個中國合作商。
從目前全球市場來看,AI的風口已經吹起,和此前不一樣的是,AI不再被局限在特定的場景和適用范圍,大模型的落地,對算力需求幾何倍數(shù)的增長,都標志著這個行業(yè)已經開始由概念走向成熟。
作為本世紀至今最大的風口之一,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,大概率可以一飛沖天。目前,工業(yè)富聯(lián)市值已經越過了1.2萬億的門檻,立訊精密的市值近期也超過了5000億元。這是市場的肯定,也是對于其未來預期的認可。搭上AI,未來的增長空間已經打開。
AI的星辰大海
自立訊精密與OpenAI合作的消息傳開之后,其便被推到了聚光燈下。
從股價走勢來看,資本市場顯然對這次合作非??春茫?月23日,在前一天股價“一字板”漲停的背景下,當天立訊精密再度沖擊漲停。月內,立訊精密股價更是暴漲近40%,市值一度突破了5000億元大關。
當然,雖然資本市場對于立訊精密的認可度非常高,但與OpenAI的合作背后實際上不確定因素還是存在的。
從時間線上梳理,OpenAI真正開始布局AI硬件是從今年5月開始。當時,OpenAI以約6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硬件初創(chuàng)io Products。這筆收購不僅為OpenAI這家全球最大的AI獨角獸帶來了設計能力,更為其補齊了產品化短板。
對于這筆收購,媒體給出的評價是“相當于當年的蘋果收購NeXT”,對于OpenAI來說也是同樣的邏輯,通過這筆收購,OpenAI從“只做軟件”的AI公司轉變?yōu)椤败浻步Y合”的新物種。
誠然,OpenAI的實力十分強勁,但其布局AI硬件滿打滿算也不過四個多月的時間,想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可以落地的產品難度很大,因此立訊精密與OpenAI的合作其實還只處于“炒預期”的階段。
示意圖
另外,OpenAI主要是基于先進的AI交互技術來設計產品,大概率將會是智能眼鏡類型,但其實蘋果在這一領域早有布局,例如蘋果此前就已經推出了增強現(xiàn)實(AR)和虛擬現(xiàn)實(VR)眼鏡,但產品都未能大規(guī)模推向市場,可見想要推廣AI產品難度很大。
再從立訊精密的角度來看,即便OpenAI推出的新硬件大獲成功,作為供應鏈的立訊精密也必須承受不小的壓力。從與蘋果的合作來看,想要和互聯(lián)網巨頭合作并不容易,其先決條件是良品率和成本優(yōu)勢,若要一直保持這些優(yōu)勢,公司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(fā)。
數(shù)據顯示,近幾年立訊精密的研發(fā)投入不斷增加,其中2024年的研發(fā)費用高達85.56億元,要知道2024年立訊精密的凈利潤也才133.7億元。而在研發(fā)之外,立訊精密還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資產,比如根據OpenAI的硬件來新建產線等,這意味著立訊精密又要進行大額的資本開支。
當下,在主要為蘋果代工生產的情況下,立訊精密財務壓力并不算小。以2024年為例,立訊精密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(xiàn)金流量凈額為-356.6億元,固定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折舊為103.3億元。另外,2024年立訊精密的資產負債率為62.16%,總負債為1391億元,流動性負債高達1275億元,其中僅短期借款一項就高達558.4億元,而同期立訊精密的貨幣資金為585.6億元,貨幣資金剛好覆蓋掉短期借款。
整體來看,立訊精密與OpenAI合作固然是一大利好,但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,盡管未來的AI的星辰大海想象空間無限,但是短期財務壓力也不容忽視。此前,立訊精密已準備在港交所上市,如若順利,那么對于立訊精密而言,眼前的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。